服务电话:010-81528114
北京人文在线出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常识 >

文稿常见语言逻辑差错及对策大汇总

来源:北京人文在线    作者:renwenzaixian    发布时间:2016-10-09    浏览次数:

在文稿中经常出现的逻辑错误有: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和论证方面的差错。具体如下:

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1概念错用

1概念错用

举例 节日之夜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灯火阑珊。

分析 “灯火阑珊”,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灯火暗淡、零落。许多人没有弄清楚“阑珊”这个概念的内涵,当做灯火辉煌使用,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2概念不明

举例 诚征30岁以下,品貌端正,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婚否不限

分析 这种征婚启事,在很多报刊上都可见到。“婚否不限”按字面理解,是已婚和未婚均可,但已婚者怎能成为征婚对象?其实启事原意应为对如果结过婚已离异者也可以,那就不是“婚否不限”,而是“ 婚史不限”。这则启事在婚史概念上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

3概念混淆

举例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00周年。

分析 这句话的错误在于把“诞辰”和“诞生”两个词搞混淆了。“诞辰”是名词,指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而“诞生”是动词,指出生。“诞辰”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后,“诞生”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前。

4概念赘余

举例 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分析 在决赛中,胜者为冠军,负者为亚军,双方争夺的是冠军,“亚军”在句中是多余的概念,可将“亚”字删除,表达就通畅了。

5误用集合

举例 作为一名普通的莘莘学子,他的创新精神让人敬佩。

分析 “莘莘学子”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很多的学生,不能指称其中的某一个体。可用“大学生”替代句中的“莘莘学子”。

6外延过宽

举例 八达岭长城距北京不到100公里。

分析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延庆区境内,句中的“北京”概念过宽,正确的表述是距北京中心城区或是天安门不到100公里。

7限制不当

举例 他在担任市工商局局长期间,利用各种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110万元。

分析 贪污、受贿是腐败行为,肯定是不正当的手段,这里用“正当”限制“贪污、受贿”是错误的。这在语法上属于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在逻辑上犯了限制不当的错误。

8概括不当

举例 农作物的生长,都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氮、磷、钾等肥料。

分析 农作物需要水分,但水分不是肥料,如果用顿号与氮等并列就犯了概括不当的错误。可将“水分”后的顿号改为“和”字,使之与肥料并列。

9并列不当

举例 展销会上,各种品牌的家用电器、家具、冰箱、微波炉等纷纷亮相。

分析 “冰箱、微波炉”是种概念,“家用电器”是属概念,种属并列就会犯并列不当的错误。删除文中的“家用电器”或是“冰箱、微波炉”即可。

10定义错误

举例 白皮书就是封面是白色的书。

分析 “白皮书”是指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因其封面为白色,故名“白皮书”,也有的国家用其他颜色的。本句定义项中“封面是白色的书”只是重复了被定义项“白皮书”,没有揭示其真正内涵,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11划分错误

举例 在民族联欢节上,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有赛马、摔跤、赛歌等。

分析 句中的“赛马”、“摔跤”都是民族体育活动,而“赛歌”却不在其外延之内,这种划分是不正确的。

判断方面的逻辑错误---①判断歧义

举例 大会将表彰57个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分析 用一个表数量的概念对并列的诸概念加以限制,往往会产生歧义。句中的“57个”是指“先进集体”,还是“先进工作者”,或是二者之和,让人无从判断。

②主谓失合

举例 近两年,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大量职工再就业,使一部分家庭的贫困和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分析 “生活水平”可以提高,但“贫困”不能提高。从逻辑上分析,主项概念中的“家庭的贫困”与谓项概念中的“提高”搭配不当,主谓失合导致该判断不能成立。

③量项不当

举例 凡到过西安的人,都会去华清池一游。

分析 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距离西安城区很近,但并不是每一个到过西安的人都会去华清池游览。此句中的“凡”是表示全称量项的,用得不妥,可将“凡”改成表示特称量项的“许多”。

④误用否定

举例 张宁能不能拿下这一局,是中国队战胜印尼队的关键。

分析 这个判断的主项里包括了“能”(肯定)和“不能”(否定)两个方面,但谓项里却只有“中国队战胜印尼队”一个方面,造成主项中的否定方面与谓项无关,犯了误用否定的错误。

⑤关系不合

举例 到了海边,小林张开嘴巴,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分析 “空气”可以呼吸,“海水”能“吸”不能“呼”,而“阳光”是无法“呼吸”的。句中的“呼吸”是关系词,但它的关系对象不能包括“海水”和“阳光”。关系词和关系项搭配不当的逻辑错误就是“关系不合”。

⑥模态混淆

举例 业内专业人士认为,该地产项目属于濒湖板块,建成后必然会供不应求。

分析 这是房地产界的人士对某地产开发项目的预测。这种预测是或然的,即“供不应求”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句中用了“必然供不应求”,就犯了将可能误作必然的逻辑错误。

⑦联言不当

举例 他是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爱心基金帮助他上了中学,而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

分析 这句话是两个判断的联言,即“爱心基金帮助他上了中学,而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但其中的第二个判断“爱心基金帮助他考上了大学”是个假判断。根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联言判断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判断时,则联言判断为假。如果在“而且”后面加上“他”,主语就是他而不是“爱心基金”,这个表述才是正确的。

⑧选言不当

举例 看到尸体上出现暗紫色尸斑后,死者亲属怀疑是他杀,或是投毒致死。

分析 “是……或……”结构是一个标准的选言判断。而本句中“投毒致死”也属于“他杀”的范围内,二者是种属关系,不存在选择关系,因而该选言判断不成立。

⑨假言不当

举例 我们的团组织和青年,见到扰乱治安的事情,就要挺身而出,将肇事者扭送公安机关,依法惩办。

分析 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后件由关系判断组成。前件是“我们的团组织和青年,见到扰乱治安的事情”,后件是“就要挺身而出,将肇事者扭送公安机关,依法惩办”。但“团组织”是集合概念,不能与关系词“见到”发生关系,与“挺身而出”、“扭送”同样存在逻辑错误。因此整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能成立。

推理方面的逻辑错误---1前提虚假

举例 他结婚买的几件家用电器质量很好,因为都是进口货。

分析 在这个假言推理省略式中,省略了“进口的家用电器质量都是好的”这个前提,但这个前提条件是不真实的,进口家电也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2直接误推

举例 街道办事处丢失了电脑,办事处丁主任分析说:“肯定是韩国强干的,因为他有偷盗行为的前科。”

分析 丁主任运用了换位法直接推理,即他有偷盗行为,所以有偷盗行为的是他。这是一个通过直接交换主谓项对全称判断的换位推理,前提中的谓项“有偷盗行为的”是不周延的,通过简单换位到结论中却变成了周延,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推理规则。

3直言误推

举例 勤俭节约是过去生活困难时期提出来的,现在我们生活不困难了,因此不用再提倡勤俭节约了。

分析 这是一个三段论的第一格推理。该推理有两条规则:其一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其二小前提必须用肯定。本句推理中的小前提“现在我们生活不困难了”是否定的,违反了第二条规则。

4假言误推

举例 农民林德言今年种植优质稻获得丰收,加上粮食收购价提高,他家的收入增加了。他对记者说:“我已经增加了20亩承包田,面积翻一番,明年收入也会翻一番。”

分析 这位农民的说法包含着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扩大承包面积,就能增加收入;明年面积翻一番(肯定前件);所以明年收入会翻一番(肯定后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一条规则: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但肯定前件却不能肯定后件。这位农民的推理就违反了这一条。农民收入增加不会只取决于农田面积,还有气候、科技、政策等诸多因素。因此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5选言误推

举例 有评论认为:国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失利,不是赛前准备不充分,就是集中训练时不够扎实。国足这次集训时缺乏针对性,失利的原因不是赛前准备不充分。

分析 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一条规则:大前提不能是相容的选言判断,选言支必须互相排斥。而上例中,前一个选言支“准备不充分”包容了后一个选言支“集中训练时不够扎实”,因此由肯定一个选言支而否定另一个选言支,犯了“选言支不排斥”的逻辑错误。

6关系误推

举例 目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票房收入已突破2.8亿,比此前最高纪录的《英雄》还多3000万元。因此《英雄》的票房收入不一定比《满城尽带黄金甲》多,很可能要退居次席。

分析 这是一个由关系判断组成的直接关系推理。这个推理中“……比……多”是反对称关系词,但本句却把它作为非对称关系来运用,因此这个推理是错误的。正确的结论是:《英雄》的票房收入肯定不及《满城尽带黄金甲》(会退居次席)。

7模态误推

举例 有学生说:所有金属必然都是固体,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如液态“汞”就是金属,所以,金属不是固体是必然的。

分析 这是一个模态推理,即由“S(主项)必然是P(谓项)”是假的,推出“S(主项)必然不是P(谓项)”是真的。根据模态方阵中真假对当关系,“S(主项)必然是P(谓项)”与“S(主项)必然不是P(谓项)”之间不是矛盾关系而是上反对关系,只能由真推假,不能由假推真,所以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8轻率概括

举例 这几个小伙子毛手毛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办事是不牢靠的。

分析 这句话运用了一个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却在逻辑上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年轻人办事牢靠的事实很多,仅根据几个年轻人办事不牢,就概括得出“年轻人办事是不牢靠的”结论,显然是根据不足的轻率概括。

9机械类比

举例 小娟的妈妈对小玲的妈妈说:上次小娟发了几天烧,结果是得了肺炎,这次小玲也发烧了好几天,肯定也是肺炎。

分析 小娟的妈妈仅仅根据“发烧了好几天”,就推断出小玲“肯定也是肺炎”。这个类比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很多疾病的表现症状都是发烧,肺炎只是其中一种,小娟的妈妈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错误---1偷换概念

举例 被告曾立过三等功,根据刑法的规定,凡立功者可减轻或免予处罚,请法庭考虑。

分析 句中所说的“曾立过三等功”,是指被告个人历史上的荣誉,而后面所说刑法中的“立功”,是指在法庭审理本案中的立功表现,二者虽字面相同,含义却有区别。这段表述是在故意偷换概念,为被告开脱罪责,违反了同一律。

2转移论题

举例 售票员问一名正在下车的女乘客:“坐车为什么不买票?”女乘客回头说:“嚷嚷什么,我上班要迟到了!”

分析 女乘客没有正面回答售票员的问题--坐车为什么不买票?而是故意转移话题,说:“我上班要迟到了!”这就是转移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3自相矛盾

举例 1934年12月14日,红三十四师余部在四罗桥附近又与敌人交火,陈树湘烈士叫其他人赶快撤退,自己和两名警卫员断后。

分析 既然是“烈士”已经光荣牺牲,怎么能“叫其他人赶快撤退”?此句情理不合,即对同一对象(陈树湘)既说他是烈士,又说他在战斗,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4模棱两可

举例 老李的女儿要出嫁了,老李想办得隆重一些。而男方的家长却反对大操大办。双方请工会马主席表态,马主席说,对双方家里的意见都不赞成。

分析 婚事“隆重”与“反对大操大办”是矛盾关系。按排中律的要求,不允许对两个不能同时为假的命题予以否定。像上面的例子,马主席对双方的意见都否定了,就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论证方面的逻辑错误---1偷换论题

举例 晚报上周刊登的《北京的塔》一文说:“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分析 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有许多表现形式。篡改别人的原意,再加以反驳,是常见的伎俩。上面的例子中,原作者的表述是“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但批驳者却篡改成“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一个是“多”,一个是“都”,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却偷换了别人的论点,然后对这个不正确的论点进行批驳。这在逻辑上是典型的“偷换论题”错误。

2循环论证

举例 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妙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吃得只剩骨架了,鱼嘴还能张合。

分析 “我们”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的回答只说明了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却未能说明烧熟的鱼嘴为何还能动弹。这种答非所问,在逻辑学上叫做“循环论证”。

3论据不足

举例 戚继光长大后之所以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将领,是由于家教严格。

分析 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成才,固然与他从小受到良好家教有关,但这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仅此一点就得出结论是不够充分的,在逻辑上犯了“论据不足”的错误。

4推不出来

举例 被告人陈某被指控有杀人罪行,理由是:①被害人是昨夜在库房值班室被害,而陈某昨夜曾去过库房值班室;②陈某的外衣上有血迹;③曾看到陈某家中有匕首,而被害人正是被匕首刺杀的。

分析 上述指控被告人陈某有杀人罪行的三条理由都不能成立。理由①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昨夜一定去过库房值班室,而陈某昨夜曾去过库房值班室,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根据逻辑规则,不能通过肯定后件推出肯定前件。理由②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的外衣上可能有血迹,而陈某的外衣上有血迹,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也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与理由①的错误相同。理由③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应当有匕首,而陈某家中有匕首,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也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的错误式。以上三条理由的推理都不能推出必然为真的结论,属于“推不出来”的逻辑错误。

5无效反驳

举例 “找对象,不一定找花钱大方的”,这话貌似有理,其实行不通。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不少吝啬鬼,小气得花一分钱也要心痛半天,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还谈得上什么乐趣?我们虽然不应毫无节制地挥霍,过着奢侈的生活,但总不能两个人成天为了花钱而吵架。

分析 这段话的原意是反驳“找对象,不一定找花钱大方的”的观点,但是,反驳者却将对方的观点(论题)偷换为“找吝啬鬼”,从而给以否定,企图达到反驳对方论题的目的。因此,上述反驳是无效的。

6诡辩谬误

举例 张先生在面馆里点了一碗5块钱的牛肉面,当老板端上来时,他说自己不吃辣椒,要换一碗同样价格的鸡丝面。吃完后,张先生往门外走。

老板说:“你吃鸡丝面还没付钱呢!”

张先生说:“鸡丝面是用牛肉面换的。”

老板说:“那牛肉面你也没付钱?”

张先生说:“牛肉面我又没吃,凭什么付钱?”老板一时竟无法回答。

分析 诡辩是一种貌似合乎逻辑,实则违反逻辑的谬误论证。在上面的故事中,张先生故意用“偷换概念”的手段,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一下子把老板弄糊涂了。在张先生的思维中,“未付钱的牛肉面”换成与它等价的鸡丝面,造成已付钱的假象。当老板指出牛肉面没付钱时,正中张先生的下怀,振振有词地说:“牛肉面我又没吃,凭什么付钱?”掩盖了鸡丝面换牛肉面的事。老板应该说:“你是用没付钱的牛肉面换的鸡丝面,牛肉面没吃不用付钱,但你吃了鸡丝面当然要付账。”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www.rwbook.com.cn/ask/961.html
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
更多>>推荐书籍
更多>>出书常见问题
更多>>行业信息
关注人文在线官方微信
人文在线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