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大有纸质图书出版被其吞噬之势。就像当年磁带被MP3替代一样,数字出版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替代传统的纸质出版呢?从节省能源的角度,有人主张应大力推广数字出版,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更多的人坚信纸媒介是必不可少的。众说纷纭,各持其说。其实,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要发展出版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有读者,而保证读者重要的因素是要有“原创图书”。本文将通过分析美国、日本近年来的图书出版的情况,来观察我国图书出版的发展动向。
美日数字出版失速
根据美国的《LibraryandBookTradeAlmanac》的统计,美国的传统图书出版2007年达到最高纪录,出版图书19万种,之后,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图书出版减少了5.5%,2009年比上一年又减少了0.66%。但是,2010年以后逐年增加,2012年增至20.2万种,2013年稍有下滑至19.2万种。从整体上看,美国图书出版品种每年保持在19万至20万之间。
美国是数字出版的先锋者,苹果、亚马逊等大公司不断推出新技术,加上各种服务,加快了该产业的发展。2008年,数字出版物达到了7414种,2011年增至5.6万种,2012年达到了7.3万种,几乎是2008年的10倍。可是,2013年以后,由于版权和各种规章制度的重新规定,数字出版出现了增长停滞的现象。2015年9月30日《TheNewYorkTimes》刊登“美国数字出版失速”的文章,综述了美国数字出版的情况,并通过调查反映出很多读者从“数字时代”返回了“纸质时代”。可见,美国数字出版市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截至2015年,美国数字出版基本上占全部图书出版的20%左右。
日本图书出版近10年来一直不景气,销售额逐年递减。根据日本2015年《出版年鉴》最新数据,2014年,日本出版图书8万种,销售额为8088亿日元,比2013年减少了4.1%,跌到了1984年的水平。
对此,日本出版界认为,人口的“高龄化”和“少子化”是其主要原因,即整体上购买图书人口不断减少。另外据日经产业地域研究所2013年对1000人做出的《书籍购入调查》表明,40.7%的人回答购书减少的原因是“用来买书的钱越来越少了”。被称为“活字世代”的60岁以上的人们,退休后很少在书店买新书,主要从图书馆借书,或买旧书。特别是2014年消费税增加到8%后,买书的人更加减少,导致许多小型书店不得不关门。而回答“使用数字图书”的人只有3.8%,仅就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在日本使用数字图书的读者还是很少。另外,日本文化厅2014年9月对2000人做出的调查表明,45.5%的人一个月中一本书都不看,40%的大学生一天看书的时间为“零”。正是由于这种“阅读危机”使得像讲谈社这样的大型出版社都要靠出版漫画书来维持生计。可见,日本图书出版长期以来难以翻身的原因是多样的。
2010年被日本出版界称为“电子元年”,由于各种读书阅览器同时推向市场,并随着高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出版出现一个热潮。根据《电子书籍商业调查报告书2015》的统计,2014年日本数字出版的销售额达到了1266亿日元,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35.3%,其中漫画图书占主导地位。2014年,整个综合图书市场规模是9355亿日元,其中数字出版的占有率为13.5%,同比占有率为2013年的10%,2012年仅为7.8%。由此看来,数字出版市场每年以大概3%的速度增长。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图书出版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数字出版基本上占全部图书出版的20%,并相对进入一个稳定期。随着大型出版社开始参与数字出版,以及今后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各种法规的健全,数字出版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日本的图书出版市场近年来一直呈递减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受人口构造变动和经济的影响,同时,年轻人“零看书”使图书市场更加缩小。另一方面,其数字出版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该市场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中国图书出版“一升一降”
根据《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0年到2015年的数据,观察近5年来图书出版的情况,可以看到,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11年出版图书37万种,比2010年的32.8万种相比增长12.5%;2012年图书出版41.4万种,同比增长率是12%;2013年图书出版44.4万种,同比增长率为7.3%;2014年图书出版44.8万种,同比增长率仅为0.9%。可见,5年来图书出版品种的增长率逐年递减,特别是2014年的图书品种增长明显减少。
其中,新版图书品种截至2013年,均呈增长趋势,但是,2014年新版图书为25.59万种,与2013年的25.60万种相比,降低了0.04%,首次出现了下滑的局面,引起出版界极大关注。重版重印的图书,5年来持续增长,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2.2%。关于2014年图书出版的这“一升一降”的问题,我们可做进一步分析。
和日本一样,2010年为中国的“数字出版元年”。2010年11月,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指标:“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25%。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据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趋势。”之后,中央政府在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植数字出版,数字出版呈迅速持续发展状态。2011年数字出版收入占全行业的9.4%,2014年达到了17%。
总体看来,作为新兴产业的数字出版,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图书出版近5年来维持了上升状态,但其上升速度一直是递减的。特别是新版图书的出版出现了负增长,这表明图书出版面临着一个新的局面。
出版新局考验原创力
那么,中国图书出版的“一升一降”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肯定“一降”并不是坏事。近年来,随着阅读市场的活跃,大量的图书呈现给读者。随着读者的欣赏能力的提高,对图书的要求逐渐从“量”转到了“质”,再从“质”中取“精”。出版社针对这种变化,开始由追求质量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开始改变图书出版的跟风现象。各出版社对出版新书采取了严谨的态度,使出版更为专业化、科学化,这完全适合了读者的需求升级,符合市场规律。
重版重印的图书品种的增加,表明了市场的需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书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永远不会“老”,永远有读者。当今日本的出版社多采用这种经营方法,因为图书市场不断缩小,难以预测,与其花时间、财力去编一本没有把握的新书,不如重印那些“老”的好书,这样既经济又保险。重版重印的“一升”对保证出版社经济来源有益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金丽红是编畅销书的名手,经她出版的《王朔文集》、《不过如此》、《狼图腾》、《告诉孩子,你真棒》图书发行量多超过百万册。当被问到编辑畅销书的诀窍是什么时,她回答:“与时俱进,洞悉社会潮流,贴近市场规律。读者不需要的书不做。”其中的“洞悉社会潮流”很关键,做到这一点,需要每个编辑平时有意识地去观察。日本搞笑艺人又吉直树写的《火花》不仅荣登日本2014年10大畅销书榜首,还获得了当年的芥川文学奖。发现他的文学才华的是《文学界》杂志的一位31岁的女编辑浅井茉莉子。又吉喜欢写博客,浅井在看到他的博客后,感到他的文章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文采。于是,浅井就主动建议又吉写小说,又吉开始拒绝了,后来在浅井多次劝导下,又吉完成并出版了《火花》,结果异军突起,搞笑艺人的小说畅销日本。从浅井关注又吉的博客,到《火花》的问世,前后共花费了5年的时间。培育原创作品需要编辑的洞察力和忍耐力,在信息的大海中发现一根针,确实不易。
显然,编辑枯坐在办公室里,是很难编出有影响力的原创图书的。编辑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应该具备很强的活动能力。畅销书的诞生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美国出版社推出新书时,特别是对于有可能成为畅销书的图书,一般是先印出一批样书,编辑寄给图书评论家和大型书店,得到他们的反馈后,修改一些细节,再决定印刷的册数,尽量减少库存的风险。而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编辑来完成。此外,编辑还应重视和作者之间的沟通,金丽红在编辑《不过如此》时,曾与作者崔永元进行了100多次电话联系,面谈30多次。可见,编辑不仅跟作品打交道,还有向作者提供信息、反馈市场要求的义务。同时,编辑还要做读者的导读者,除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各种宣传工作,还要组织作者和读者的见面会及签售活动,使读者了解作者和作品,产生互动。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