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处在敌对关系、战争状态或者凶险环境的时候,对于正义一方 的人,可以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可以降低姿态,忍受胯下之辱(可 以迷惑对方,兵不厌诈。这些,都属于圆通策略的特殊运用。不过, 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这些情况,对于一位讲求诚 信、懂得体谅、学会圆通的人士来说,大都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 我们探讨圆通策略,主要是从现代社会正常的人际交往角度而言。从 这一点来看,圆通既属于体谅智慧的外显策略,又属于体谅智慧的必 要补充。
一方面,真正悟透体谅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体谅智慧的人,不需 要学习太多的圆通策略,就能够较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在待人接物上 获得别人的认可。在本书第一章中已经指出,动物性是人的底色,社 会性是人的配色,人性是底色与配色的合一。在一定社会性的前提 下,人性都差不多,那种处在两端的圣人与恶棍只是极少数。因此, 你所感知的动物性,诸如生理需求、趋利避害、争强好胜、抱团合 作、有情有义等,对方同样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待人处事 时,就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往前走一步,我 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处在对方的位置,你有何需要?需要如何? 对待别人的某种行为有何感受?……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思考与行动, 那么,许多矛盾都会避免,许多事情都好解决。在此,我们可以看看 圆通策略的一个反例。
明代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 宋代“包青天”包拯齐名。在嘉靖(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5年 (1566年)二月间,时任户部云南清史司主事的海瑞买棺材、别妻 子,散童仆,向嘉靖皇帝冒死上书,被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在该书信中,海瑞虽然做到了先扬后抑,但抑多扬少、扬不压抑,并 且直阵皇帝痛处,不留情面,不讲圆融。例如,他批评皇帝铺张浪 费、生活奢侈(批评皇帝法纪不纲、不理朝政(批评皇帝相信方士, 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等等。在文中还提到,“陛下比汉文帝差 远了。天下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这个 “奏折”弄得嘉靖皇帝非常恼火,在身边大臣的宽慰下,才稍稍舒了 一口气,给海瑞一个撤职并监禁处分。当年十二月,嘉靖皇帝因服丹 药中毒身亡,时年60岁。世宗死后,穆宗即位,才恢复海瑞原职。
从《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来看,海瑞忠心耿耿,敢于进谏,这是为臣本分,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他能站在皇帝的 立场思考一下,一位下属竟敢如此公开数落自己的不对,会有何感想 呢?或许海瑞就是那种性格刚直、不会转弯的人,无法去换位思考, 难以获得体谅智慧。正因为此,海瑞虽然活了 72岁,但一生清贫, 而且家庭凄惨。他一生娶妻三人,又有小妾两人。然而,他曾两次出 妻,第三位妻子离奇去世(他唯一活下来的女儿,在她七岁时,吃 了仆人的一个饼,因他信守“男女授受不亲”,竟被他活活饿死。 这样的人,最缺乏的就是体谅之心,缺乏做人之道的第一智慧,没 有思考也无法体会皇帝的感受、作为妻子的需要以及仅仅七岁孩子 的心理。
关于圆通属于体谅智慧的外显策略,其生活实例不胜枚举。例 如,假如你已经40岁了,当你听别人说你才30岁时,你肯定高兴; 假如你花几千元买了一件衣服,别人却说这件衣服看起来只值几百 元,你肯定不高兴。从这里推导出来,你就会知道,在不涉及原则性 问题时,我们不妨“遇人减寿,逢物加价”,这就是换位思考之后的 圆通策略。又如,你的一位同事,打过多次交道,仍然把你的名字叫 错,那么,你肯定不舒服(反之,一位从未打过交道的人,突然叫出 你的名字,你会一阵惊喜。从这里推导出来,你就会知道,记住别人 的名字相当重要,这就是换位思考之后的圆通策略。正如美国交际家 卡耐基所言,“在交际中最筒单、最明显、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 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使他有受到重视的感觉。”甚至还有人 总结指出,记住别人名字的多少与交往范围的大小以及事业的成败成 正比。再如,你与朋友约会,你按时到达约会地点,而你的朋友迟迟 未到,你肯定非常反感(反之,他比你还到得早,你可能会感到一丝 谦意。从这里推导出来,你就会知道,无论约会、拜访还是开会,都 应该守时,这就是换位思考之后的圆通策略。正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所言,守时是最大的礼貌。总之,人生修炼书籍中所提出的许多圆通 策略,其实都是体谅智慧的具体运用。如果一位与众不同、行为怪异 的人士坚持认为别人也是这样,也必须这样,那么,他应该去看看本 书的第一章,先了解人的本性,并深刻体会自己只是数字序列中的一 个随机编号。可以说,只有在深刻理解人、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 获得体谅智慧,才能领会成人之道。
另一方面,虽然圆通属于体谅智慧的外显策略,但是,仅凭体谅 之心,仍然难以圆融处世,还需要学习圆通策略,方能走出人际交往 的困境。从这一点来看,圆通与体谅并不完全一致,可谓体谅智慧的 必要补充。在此,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陈阿土是一位台湾农民,从未出过远门。有一次,终于随同一个 旅游团出了国。这是一个豪华团,每个人住一个标准间。第一天早晨, 服务生敲门送早餐,对他大声说道:“Goodmorning,1”陈阿土愣住 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家乡,一般陌生人见面都会问:“您贵 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如是这般,连续三天,都 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sir”。而陈阿土 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生气,觉得这个服务生也太笨 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他终于忍不住了,便去问 导游,“Good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当导游告诉他后,他觉得无 地自容,便反复练习‘Goodmorningsir! “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 服务生。又一天早晨,服务生照常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 “Goodmorning,1!”与此同时,服务生叫道:“我是陈阿土 !”
当然,这是一个笑语。但是,笑语的背后,却告诉我们许多道 理。试想,陈阿土做到了换位思考,原以为礼貌周到了,没想到反而 献丑了。显然,这就谈不上圆通。至于其原因,就在于陈阿土缺乏相 应的基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管中窥豹,我们要做到圆通,就必须了 解、学习并遵循社交场合中的基本规则与人情世故。这些知识,是不 能通过体谅获得的。
圆通与体谅的不尽一致,还体现在两者的行为指向上。体谅,更 多地属于智慧、思想与观念层面上的东西,而圆通则明显指向为人处 世的言语与行动了。确实,在人际交往上,如果说诚信是准人证,体 谅是结业证,那么,圆通则是毕业证。一个人有再伟大的诚信品质, 再美好的体谅之情,再聪明的换位思考之心,如果不付诸行动,不主 动应世,没有体现出圆通,那么,他还是不能融人社会。对此,我们 可以看看一种极端的例子 隐士。
隐士有多重含义,不过,一般还是指那种富有真才实学但又不关 心世事的隐居不仕之士。有人曾说,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生 是我国第一大隐士。他20多岁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时隐时仕, 并且官职都不大,在他(1岁之际,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最后,还 是觉得不自在,便彻底归隐田园了。从这一点来看,他还算不上第一 大隐士。另一位较有名气的隐士是宋代诗人林逋。他不屑于做官,终 生不仕不娶,亦无子女,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人称“梅妻鹤子”。 不过,他越隐名气反而越大,在他死后,皇帝都还赠他一个谥号“和 靖先生”。
从这些隐士来看,他们是知道人情世故的,更是深谙体谅智慧, 但是,他们在为人处世上并不积极主动,而是悠闲自在地陶醉在自己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www.rwbook.com.cn/dongtai/xssd/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