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010-81528114
北京人文在线出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书试读 >

圆通是体谅智慧的外显策略与必要补充:了解人方能了解人生

来源:未知    作者:renwenzaixian    发布时间:2015-11-23    浏览次数:

 


了解人方能了解人生:圆通是体谅智慧的外显策略与必要补充


当处在敌对关系、战争状态或者凶险环境的时候,对于正义一方的人,可以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可以降低姿态,忍受胯下之辱;可以迷惑对方,兵不厌诈。这些,都属于圆通策略的特殊运用。不过,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这些情况,对于一位讲求诚信、懂得体谅、学会圆通的人士来说,大都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探讨圆通策略,主要是从现代社会正常的人际交往角度而言。从这一点来看,圆通既属于体谅智慧的外显策略,又属于体谅智慧的必要补充。

一方面,真正悟透体谅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体谅智慧的人,不需要学习太多的圆通策略,就能够较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在待人接物上获得别人的认可。在本书第一章中已经指出,动物性是人的底色,社会性是人的配色,人性是底色与配色的合一。在一定社会性的前提下,人性都差不多,那种处在两端的圣人与恶棍只是极少数。因此,你所感知的动物性,诸如生理需求、趋利避害、争强好胜、抱团合作、有情有义等,对方同样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待人处事时,就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往前走一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处在对方的位置,你有何需要?需要如何?对待别人的某种行为有何感受?……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思考与行动,那么,许多矛盾都会避免,许多事情都好解决。在此,我们可以看看圆通策略的一个反例。

明代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青天”包拯齐名。在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45年(1566年)二月间,时任户部云南清史司主事的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向嘉靖皇帝冒死上书,被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在该书信中,海瑞虽然做到了先扬后抑,但抑多扬少、扬不压抑,并且直阵皇帝痛处,不留情面,不讲圆融。例如,他批评皇帝铺张浪费、生活奢侈;批评皇帝法纪不纲、不理朝政;批评皇帝相信方士,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等等。在文中还提到,“陛下比汉文帝差远了。天下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这个“奏折”弄得嘉靖皇帝非常恼火,在身边大臣的宽慰下,才稍稍舒了一口气,给海瑞一个撤职并监禁处分。当年十二月,嘉靖皇帝因服丹药中毒身亡,时年60岁。世宗死后,穆宗即位,才恢复海瑞原职。

从《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来看,海瑞忠心耿耿,敢于进谏,这是为臣本分,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他能站在皇帝的立场思考一下,一位下属竟敢如此公开数落自己的不对,会有何感想呢?或许海瑞就是那种性格刚直、不会转弯的人,无法去换位思考,难以获得体谅智慧。正因为此,海瑞虽然活了72岁,但一生清贫,而且家庭凄惨。他一生娶妻三人,又有小妾两人。然而,他曾两次出妻,第三位妻子离奇去世;他唯一活下来的女儿,在她七岁时,吃了仆人的一个饼,因他信守“男女授受不亲”,竟被他活活饿死。这样的人,最缺乏的就是体谅之心,缺乏做人之道的第一智慧,没有思考也无法体会皇帝的感受、作为妻子的需要以及仅仅七岁孩子的心理。

关于圆通属于体谅智慧的外显策略,其生活实例不胜枚举。例如,假如你已经40岁了,当你听别人说你才30岁时,你肯定高兴;假如你花几千元买了一件衣服,别人却说这件衣服看起来只值几百元,你肯定不高兴。从这里推导出来,你就会知道,在不涉及原则性问题时,我们不妨“遇人减寿,逢物加价”,这就是换位思考之后的圆通策略。又如,你的一位同事,打过多次交道,仍然把你的名字叫错,那么,你肯定不舒服;反之,一位从未打过交道的人,突然叫出你的名字,你会一阵惊喜。从这里推导出来,你就会知道,记住别人的名字相当重要,这就是换位思考之后的圆通策略。正如美国交际家卡耐基所言,“在交际中最简单、最明显、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使他有受到重视的感觉。”甚至还有人总结指出,记住别人名字的多少与交往范围的大小以及事业的成败成正比。再如,你与朋友约会,你按时到达约会地点,而你的朋友迟迟未到,你肯定非常反感;反之,他比你还到得早,你可能会感到一丝谦意。从这里推导出来,你就会知道,无论约会、拜访还是开会,都应该守时,这就是换位思考之后的圆通策略。正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所言,守时是最大的礼貌。总之,人生修炼书籍中所提出的许多圆通策略,其实都是体谅智慧的具体运用。如果一位与众不同、行为怪异的人士坚持认为别人也是这样,也必须这样,那么,他应该去看看本书的第一章,先了解人的本性,并深刻体会自己只是数字序列中的一个随机编号。可以说,只有在深刻理解人、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体谅智慧,才能领会成人之道。

另一方面,虽然圆通属于体谅智慧的外显策略,但是,仅凭体谅之心,仍然难以圆融处世,还需要学习圆通策略,方能走出人际交往的困境。从这一点来看,圆通与体谅并不完全一致,可谓体谅智慧的必要补充。在此,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陈阿土是一位台湾农民,从未出过远门。有一次,终于随同一个旅游团出了国。这是一个豪华团,每个人住一个标准间。第一天早晨,服务生敲门送早餐,对他大声说道:“Good morning, sir”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家乡,一般陌生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如是这般,连续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但他非常生气,觉得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他终于忍不住了,便去问导游,“Good 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当导游告诉他后,他觉得无地自容,便反复练习‘Good 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又一天早晨,服务生照常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 morning, sir!”与此同时,服务生叫道:“我是陈阿土!”

圆通与体谅的不尽一致,还体现在两者的行为指向上。体谅,更多地属于智慧、思想与观念层面上的东西,而圆通则明显指向为人处世的言语与行动了。确实,在人际交往上,如果说诚信是准入证,体谅是结业证,那么,圆通则是毕业证。一个人有再伟大的诚信品质,再美好的体谅之情,再聪明的换位思考之心,如果不付诸行动,不主动应世,没有体现出圆通,那么,他还是不能融入社会。对此,我们可以看看一种极端的例子——隐士。

隐士有多重含义,不过,一般还是指那种富有真才实学但又不关心世事的隐居不仕之士。有人曾说,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生是我国第一大隐士。他20多岁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时隐时仕,并且官职都不大,在他41岁之际,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最后,还是觉得不自在,便彻底归隐田园了。从这一点来看,他还算不上第一大隐士。另一位较有名气的隐士是宋代诗人林逋。他不屑于做官,终生不仕不娶,亦无子女,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人称“梅妻鹤子”。不过,他越隐名气反而越大,在他死后,皇帝都还赠他一个谥号“和靖先生”。

从这些隐士来看,他们是知道人情世故的,更是深谙体谅智慧,但是,他们在为人处世上并不积极主动,而是悠闲自在地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现代社会,这种在形式上隐居的极端人士虽然不多,但是,类似的人并不少。正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所言:那些看破人生、与世无争、隐居山林之士,属于“小隐”;那些隐居在喧闹的市井、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顾之士,属于“中隐”;那些在朝做官,面对尘世的争权夺利与尔虞我诈却能心若止水,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地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谓之“大隐”。这样的人,既不圆滑,唯利是图;也不圆通,积极应世。这样的人,是好还是坏呢?从“中隐”来看,他们肯定无法获取事业上的成功,甚至被认为不合群乃至麻木不仁;那些“大隐”之士,不仅个人无所发展,甚至于国于社会于他人都没有益处。对于一位追求进步、有所作为的人士来说,肯定不能选择隐士之路。因此,在拥有诚信品质以及体谅智慧之后,他们不仅应该学习圆通策略,以便在行为取向上有所牵引,还要努力践行,融入社会,做一个有活力、有意义的社会人。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www.rwbook.com.cn/dongtai/xssd/318.html
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
更多>>推荐书籍
更多>>出书常见问题
更多>>行业信息
关注人文在线官方微信
人文在线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