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会说,“我想诚信,可是别人不诚信,社会不诚信。”确 实,当那些老实善良的人被欺骗,当那些正直正义之士处处碰壁,我 们会吝惜我们的诚信,不时在“诚信立人,坚守自我”与“近墨者 黑,随波逐流”两个世界的边缘上徘徊。从社会来看,建设与维护诚
或许我们会说,“我想诚信,可是别人不诚信,社会不诚信。”确 实,当那些老实善良的人被欺骗,当那些正直正义之士处处碰壁,我 们会吝惜我们的诚信,不时在“诚信立人,坚守自我”与“近墨者 黑,随波逐流”两个世界的边缘上徘徊。从社会来看,建设与维护诚信的成本代价实在很高。看来,培育诚信,高举诚信大旗是远远不够 的,还必须从环境与制度人手。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 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 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 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 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 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
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 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 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 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 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繁殖。
事实上,类似现象极为普遍,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只不 过这个试验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破窗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例 如,一位极有修养的人士来到一个破烂不堪、垃圾遍地的地方,他也 会随意抛弃垃圾(一位衣衫褴褛、不讲卫生的脏老头子来到一个明亮 清新、干净雅致的地方,他乱扔垃圾的行为自然受到约束。
如果说破窗理论较为直观与感性地揭示了环境影响人的话,那 么,在第一章提出的“双色论”人性观则是较为抽象与理性地揭示了 环境对人的影响。“双色论”人性观认为:动物性是人的底色,社会 性是人的配色,人性是底色与配色相互作用的合一,而且,我们可以 通过改良人的社会性来改良人的动物性,因此,要改良人性,首先要 改良环境。可见,无论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破窗理论,还是本书提出的“双色论”人性观,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培育一个人的诚信品质, 仅仅从个体“诚意、正心、修身”出发是不够的,还要从外部环境治 理人手,为大家提供一个诚信的环境。一内一外,形成合力,方可 实现。
那么,如何治理外部环境,建设诚信社会?在“双色论”人性观 中已指出,趋利避害是人的动物性,即人的底色之一。可见,为追求 利益、享受与荣誉而违背诚信的行为,就是人的一种动物属性。对于 这种本能性的行为,显然不能仅仅通过个体的精神感召而妥善解决, 必须需要外在的制度约束得以规范,慢慢转变为群体习惯,最后内化 为人类素质。因此,要建设诚信社会,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加强 民主监督,让所有违背诚信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许多人看来,法制建设是政府层面的事情。确实,从法制的角 度来惩罚诚信破坏者属于政府的职责。例如,对于许多产品,普通老 百姓无法直接辨别其质量优劣,必须由政府监督与管理(对于垄断产 品,市场难以自发调节其产品价格,必须由政府宏观调控(对于贪污 腐败行为,政府必须坚守诚信,严惩不贷。那么,对于个体来说,我 们在诚信环境的建设上有何作为?应该说,每个人都在打造诚信环 境,只是有大小与轻重之别。例如,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可以营造 诚信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们在诚信的环境中长大(如果你是一个单位 某个部门的负责人,你可以营造诚信的部门文化,让部门所有同志在 诚信的文化中轻松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你可以营造诚信 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员工在诚信的环境中生活与成长(如果你是某个 政府的领导人,你就可以营造诚信的制度文化,有法可依,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明代思想家薛瑄曾说过一句话,“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在我看来,这里的“实”不仅可以指实业,还可以 指法制。没有法制的“诚”,也是虚的。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www.rwbook.com.cn/dongtai/xssd/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