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一流的大师,幸福的人生,往往是平和的。他们显得平静、安详、可敬、可亲。在困难面前,他们临危不惧、波澜不 惊;在胜利面前,他们从容镇定,不骄不躁。对于位高权重者,他们 尊重但不仰望,和颜悦色但不低三下四(对待地位卑微者,他们平等 视之,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碰到让人不高兴的事情,他们不愠不 恼,不怒不惊,神态怡然(对于让人高兴的事情,他们心情愉悦但不 至于心花怒放,他们笑容可掬但不至于手舞足蹈。他们的谈吐,不慌 不忙,不急不缓,不卑不亢(他们的眼光,也许犀利但却柔和(…… 环顾身边,我们会发现,凡是幸福的人必定是平和的(纵观历史,我 们亦会发现,凡是伟大的人物大都是平和的。可以说,平凡的人中不 乏平和者,但不平和的人难以成为伟大的人物(平和不是伟大人物的 成功秘诀,但平和却是伟大人物的普遍特征。当你还不能达到平和状 态的时候,说明你还不具备成就伟大的智慧。总之,一个人没有平和 的心态,或许可以成功,但绝对登不上伟大,更达不至幸福。世界上 伟大的人物,在他们成为伟大人物的时候,都是如此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国2000多年 封建教育思想的渊源,在世时就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来被尊为至圣(圣人之 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人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样的一 位人物,其成就与贡献自不言说。就其个性特征来看,孔子就是一位 性情平和、不急不躁、慈眉善目、慈祥可爱、平易近人、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的老先生形象。例如,当有人认为孔子天生聪颖时,孔子 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 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努力践 行自己所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有一次,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何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0 “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 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 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 因。”®正因为孔子的伟大与平和,使得他在世时有许多人愿意亲近 他、追随他,在去世后有许多人自愿研究他、宣传他。例如,孔子率 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一路奔波劳累,备受艰辛与饥饿,甚至顶着生命 危险,但弟子们毫无怨言,仍然紧紧追随、侍奉与保卫他(孔子逝 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3年,子贡在此又独自守墓3 年。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们招徒讲学,极大 地推广和传扬了孔子学说以及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孔子成为一 位中国再也无人能够超越的思想家。
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公元前(69〜前399),是西方哲学的鼻 祖,是一位受世人景仰而又热爱的伟大人物。这样的一位人物,并不 是一'位尚尚在上、傲视一'切、口若悬河的雄辩家,而是一'位平易近 人、和谐可亲、诙谐幽默、语气平缓的老先生。作为一名不取报酬也 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 场、运动场、街头等公共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 以平和的谈吐、安详的神情、从容不迫的姿态,采用最自然的交谈方 式,给芸芸众生奏响智慧的歌谣,善意地指出人们对于人生的误解和 无知。他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自称属于爱智慧者,但不 自诩为有智慧者。他一方面要向别人教授知识,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没 有知识,这个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呢?这就是苏格拉底自己命名的“产 婆术”,亦即世人所谓的“苏格拉底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 接生,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 思想。在他看来,这些知识就像“胎”,已经怀在人们的心中,只不 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因而,在与别人交流时,他首先承认自己无知,不予以正面回答,而 是经常采取“诘问式”,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找最佳的 答7。®作为一位以思想著称的哲学家,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体出他 的平和。例如,他酒量很大,但很少饮酒,且从未酗酒(对待凶悍泼 辣的妻子,他不愠不恼,甚至诙谐幽默,更体现了一位平和老先生的 形象。又如,在他即将处决时,他镇定自若,打发妻子等家属成员离 开后,与朋友们像往常一样聊天(他接过毒汁时,还要对狱卒表示感 谢,然后一饮而尽(他躺下来后,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 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有给钱,请代为偿还。就这样,这位老人安 详地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睡着了。他一生以启人智慧为己任,最后却 以引进新的神、腐蚀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在他获得逃离雅典机 会之后,他却仍然选择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 的权威,同时也担心他逃亡后就没有更好的导师教育人们了。他与中 国孔子一样,一生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但是,正因 为苏格拉底的伟大与平和,才使得他在世时有众多人追随,在死后有 众多人追忆。他的弟子们把苏格拉底的思想记述下来,流传至今,成 为一位西方再也无人能够超越的哲学家。
伟大的人物之所以需要平和,是因为只有平和,才能虚心学习,博采众长,不计名利,静心涵养,成就未来(只有平和,才能让更多 的人们尊敬他、亲近他、研究并宣传他,将他作为大众学习与追随的 偶像。幸福的人之所以需要平和,是因为幸福的人首先源于幸福的心 境,而平和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心境。事实上,平和不只是伟 大人物与幸福人生的座右铭,而且也成为许多过去被认为不那么“平 和”的职业的外显特征。例如,古代战争,需要激情澎湃、鼓舞人心 的战前动员,现如今属于高科技战争,甚至看不到军队,军事首领需 要做的,不再是发表那种煽情性的演讲,而是制订精细化的作战计 划。又如,过去为别人辩护,或许需要很强的雄辩才华,在语言上慑 服对方,现如今的法庭辩论,更多的需要理性、证据、事实与法规条 文,言论上的滔滔不绝反而会让人觉得胡搅蛮缠。再如,最有进攻性 与观赏性的骂人方式,或许不再是那种泼妇骂街式的破口大骂,而是 那种不带脏话、语气平和但句句击中要害的文人之骂。总之,平和将 是文明世界的基本特征,具有永恒价值。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www.rwbook.com.cn/dongtai/xssd/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