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给大学生上课,我问他们课外看什么书。有人说,除了专业书,基本上不看其他书。有人说,现在网络资源这么发达,还看什么书啦!近日,我问那些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多年的本科同学,工作之余看些什么书。他们说,要不忙工作,要不忙应酬,要不忙娱乐,要不忙家务,哪有时间看书啦!就是那些在大学工作的学者们,除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外,其他方面的书也很少涉猎。看来,在这些人当中,至少有三种类型:一是忙得没有时间看书;二是以其他信息资源代替书籍;三是仅仅关注自己的专业书籍。进一步归纳总结,实际上这些人都属于这种情况:除了工作需要的专业书,不再看有意义的其他方面的书。可以说,社会上五成以上的成年人,都属于这种清况。
那么,成年人应该看些什么书呢?在我看来,除了专业书籍外,我们应该看些关于人生、社会、自然、历史、人物、科技等方面的大众书籍。这些书,同样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思想的宝库、造就灵魂的工具、当代真正的大学。正如科洛廖夫所言,人离开(这些)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尤其是人生大书,更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必修课,步入社会的通行证。
社会上这么多人不关注人生大书,是否意味着他们都已经成为关于自己的专家,能够成为自己的人生向导,不再需要这些人生大书了?应该说,不是他们不需要,而是需要这些知识的人太多。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或者个人私欲,不讲诚信,甚至偷抢拐骗,直接侵犯别人利益,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就像一只拉磨的毛驴,转来转去,不知为了什么,走向何方;有些人,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世、世界观与价值观引导,盲目选择宗教信仰甚至迷信活动,放弃基本的科学常识,酿出不少祸端;不少人,物质上富裕起来了,精神上却更加贫困了,他们在面对“你幸福了吗”的询问中,无言以对;就连这些被誉为“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之后好几年,都茫然不知所措,像一只只迷途的羔羊、断线的风筝,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他们的迷茫或者迷失,谁之过呢?是否社会为他们提供这些方面的有效知识太少了?走进书店,我发现出书的人越来越多,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关于人生修练与成功励志方面的书越来越多,真正系统、理性与精简阐释人生大书的书籍少之又少。为此,我计划用最少的文字、最通俗的语言、最深刻的思想、最经典的案例、最完整的内容来撰写一部人生大书。该书要能为那些忙得来不及关注自己人生修练且又需要人生向导的成年人提供人生钥匙,为那些在校接受专业教育而忽略或者缺失人生大课的大学生们提供人生指南。该书要能经得起时间锤炼、区域转移、大众评议以及百家争鸣,实现阅读价值与珍藏价值的统一。
观照书市上人生书籍的作者,很少有大学教授。教授教专业,更应该教人生。但是,为何教授们不太关注人生大书呢?这是因为,教授们都被专业化了,被论文与课题等所谓的学术成果套住了。就是这些学术成果,都要弄得云里雾里,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神秘化。我在想,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转换思维取向,把智慧用在如何更深更准地求真与更浅更美的表达上,打通研究者与社会大众的文字工具壁垒,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定迎来新的春天,焕发新的生机。话说回来,教授们在撰写面向大众的人生大书时,其系统的科研训练与严谨的科学思维必定使得这样的大众读物具有诸如结构严密、语言凝练、概括性强、思想深刻、经得起推敲、前后一致等特点,区别于市场上一般的人生大书。我立志撰写这样的一本书,我的个性特点也使我不由自主地写成这样的书。
正因为是这样的一本书,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看看目录,觉得内容都很熟悉,于是翻一翻就放下了。该书的谋篇布局、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我的反复琢磨与推敲。例如,在许多人生大书中,浓黑重彩地讲述我们要自信、要反思、要学会微笑等,这些最基本的品质与技巧,在本书目录中找不到,但是,只要将本书提出的那些内容转化为个人素质,这些品质与技巧自然而然地就在你的身上体现了。我以这种态度写书,就是希望写出一部经得起考量的书,从而大家能够以这种态度看书,更以这种态度生活。这种生活,其实不是累,不算较真,而叫“精致”。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www.rwbook.com.cn/dongtai/xssd/623.html